七月的黔地,是被自然与时光偏爱的所在。耀然大健康携VIP 家人踏上这片土地,在古镇的炊烟里轻嗅岁月,在酵素的清甜中触摸自然,在酱酒的醇厚里对话匠心,在红色的记忆里回望初心。每一步足迹,都藏着 “更健康、更年轻、更长寿、更幸福” 的密码,让耀然的温暖愿景,在黔地的风里慢慢发酵。
黔地的山水,是最温柔的康养师。
青岩古镇的石板路,被六百年的晨露与夕阳浸润得温润如玉。明清城墙的砖缝里钻出青苔,青瓦上的枯草在风中轻摇,仿佛在说“慢慢来”。我们踩着光影漫步,看老太太坐在门墩上绣苗绣,听老爷爷用方言讲古镇的故事,负氧离子混着卤猪脚的香气漫过鼻尖 —— 原来 “年轻”,是把日子过成不急不躁的诗。
乌江寨的雾,是大自然织就的轻纱。吊脚楼的木柱斜斜扎进水里,竹筏划过江面时,撑筏人的号子惊起一群白鹭。暮色里,看灯笼的光在波心碎成星星,听当地人说“水养人,山护人” 的老话。忽然懂了耀然追求的 “长寿”,从不是刻意的算计,而是像这寨子里的人一样,与山水共生,随四季流转。
若说山水是黔地的骨,那甲秀楼便是贵阳的魂。游学途中,我们踏着南明河的粼粼波光走近它,三层古阁飞檐翘角,像从历史里走出来的老者,静静立在“鳌矶石” 上,看了六百年的云卷云舒。
拾级而上,木楼的纹路里还留着明清学子的墨迹。凭栏远眺,河水穿楼而过,把两岸的新楼与古桥织成一幅画。讲解员说,“甲秀” 二字藏着 “科甲挺秀” 的期许,当年多少文人在此挥毫,让文脉像河水一样绵延不息。
有人指着匾额轻声念“秀甲黔中”,有人举着相机定格水天一色 —— 忽然懂了,耀然追求的 “幸福”,不仅是身体的康健,更是这份能与岁月温柔对视的从容。
暮色漫上来时,灯光为楼阁镀上金边,河水映着楼影,像把整个贵阳的诗意都浸在了波光里。离楼时回望,甲秀楼的轮廓在夜色里愈发清晰,仿佛在说:真正的长寿,是让生命如这楼阁般,经得起时光打磨,始终闪着自己的光。
自然的慷慨与时光的耐心,在黔地酿成两杯健康的酒。
耀然刺梨基地的清晨,被苗族姑娘的银饰叮当叫醒。漫山的刺梨树挂着青黄的果,像一串串小灯笼。果农说“这果子维 C 多,吃一颗顶 25 颗柠檬”。车间里, 正细细筛着果子,无水发酵技术把山野的鲜气牢牢锁在酵素里。
品鉴会上,琥珀色的酵素滑过喉咙,酸得舌尖打颤,甜得眉梢飞扬。最妙的是酵素还阳泡泡浴,温热的酵素原料裹着脚,仿佛把整座山的灵气都吸进了骨头缝 —— 这是耀然 “让天下人更健康” 最直白的告白。
对于爱酒的家人而言,茅台镇的酱香是此行最动人的邀约。金窖酒厂就扎根在这片“酱香白酒核心龙脉” 的腹地,赤水河北岸的 200 余亩基地,像一块天然的酿酒窖池,把 “美酒河” 的灵气、河谷的温润气候,都揉进了每一滴酒液里。站在酒厂制高点眺望,3 万余吨储酒陶坛在阳光下泛着哑光,讲解员笑着说:“陶坛会呼吸,每年挥发的酒,是给天地的敬贡。” 此刻才懂,耀然为何带家人来这里 —— 真正的健康,从来少不了与时光对话的从容。
金窖的酒里,藏着百年的匠心故事。从20 世纪初宋氏烧坊 “取草本,制母曲” 的古法,到 1986 年宋显高承祖训守艺,再到如今 “茅台镇十佳企业” 的规模化传承,每一步都浸着 “金品传承,窖藏古酒” 的初心。走进酿酒车间,赤膊的匠人正踩着 “12987 工艺” 的节奏 —— 一年周期、九次蒸煮、八次发酵,汗水混着高粱粉在石板上晕开,蒸腾的酒气里,国家一级酿酒师王大应带领的专家团队,正用舌尖甄别着基酒的细腻差异,勾调出 “入口绵柔,余味悠长” 的独特风味。
红色的记忆,是最厚重的精神滋养。
遵义会议会址的青砖,还留着当年的温度。我们走进那间窄小的会议室,木桌、藤椅、马灯,墙上的地图钉着小红旗。讲解员说,90 年前,就是在这里,一群人在绝境里找到了出路。看老照片里红军战士穿着草鞋的脚,忽然想起他们用茅台酒消毒疗伤的故事 —— 原来 “坚韧”,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健康密码。
我们站在“实事求是” 的匾额下合影,阳光把影子拉得很长。这一刻忽然明白,耀然追求的 “幸福”,不仅是身体的康健,更是心里的笃定:像当年的革命者一样,守住初心,就不怕路远。
离黔,这场游学,我们在山水里学会与自己相处,在双酿里尝到健康的滋味,在红土里汲取前行的力量。耀然的“更健康、更年轻、更长寿、更幸福”,从来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藏在每一次与家人同行的路上,在每一份对生命的敬畏里,慢慢长成岁月的模样。